目前钢铁行业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第一大户,对于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进程,各方都很关注。早在7月17日,在2021(第十二届)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、执行会长何文波透露,我国钢铁行业已初步完成《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初稿,基本明确行业的达峰路径、重点任务及降碳潜力,正在征求各方意见。
2020年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,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。钢铁工业作为典型的资源、能源密集型行业,是率先落实碳达峰计划的重要行业。
目前,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5%,是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。全球每年生产和使用高达18亿吨钢铁,其中将近50%的钢产于中国内地,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也约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0%。是国内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,绿色低碳已经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命题。
获悉,钢铁行业两大重磅文件《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及《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预计在今年底前正式发布。专家表示,今年,钢铁产能控制、钢铁产品进出口等行业政策均有较大变动,政策重心逐步从“去产能”转向“压产量”,旨在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切实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。随着《方案》和《意见》出台,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将提速。两大重磅文件将对钢铁产业产生重大影响。
在“碳中和”背景下,钢铁产业低碳减排对全国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。近年来,“去产能”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去产能“回头看”的实地检查工作却发现,“去产能”出现“产能越去产量越多”的问题。因此,党和政府及时调整政策,逐步建立以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、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,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。“去产能”“压产量”约束下,钢铁产量明显下降;钢铁关税调整,助力减产工作;钢铁需求增长库存下降,恐加大减产难度。
2021年我国对环保政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,减少碳排放,增加能源利用率,是钢铁行业转型的一大重点,钢铁轧制完善自动化的生产流程,减少人工参与,同时增设自动化智能测量仪,如测径仪、测宽仪、测厚仪、轮廓仪等用于检测实时质量,将检测数据传输到自动控制系统,完成少人或无人化轧制,减少工作人员危险性。
2030年碳达峰、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庄严的承诺,钢铁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%,是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,减排任务艰巨。
2021年初,宝武集团提出了宝武在未来低碳绿色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。2023年实现碳达峰,2025年要具备能够减碳30%的工艺技术的能力,2035年实现减碳30%,到2050年力争碳中和。我国的《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有望在2021年年底前正式发布。
2020年底,工信部提出中国钢铁行业必须确保2021年粗钢产量低于今年创纪录的水平。不锈钢产量在钢铁占比有限,2020年仅为2.89%,按理说不锈钢产量的变化对钢铁产量的影响非常有限,这也是行业存在侥幸心理的原因之一。事实证明限产并没有起到作用,2020年我国不锈钢的粗钢产量为3043万吨,月均产量为254万吨。2021年1-7月累积产量为1980万吨,月均产量为283万吨。
时间推移,任务更加艰巨。余下5个月平均每个月只有降至213万吨产量,才能完成全年的指标。
2021年9月“能耗双控”在不锈钢行业发挥作用。我国不锈钢产能分布相对集中,江苏占比最高达到21%,福建位居其次为20%,接下来为广西和广东,分别为14%和11%。发改委近期公布的2021年各地区上半年能耗“双控”晴雨表,江苏、福建、两广的“双控”目标均为“红灯”。不锈钢厂减产也是从这几个地区开始。
根据安泰科整理统计,9月份广西限电为30%,不锈钢产量按8月的70%计算,广东青山和联众也按70%计算,江苏德龙和华乐按产量的50%计算,预计9月份不锈钢的产量将减少35万吨。从双控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看,福建省的压力也比较大,如果福建受到此影响,对不锈钢的市场供应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。如果钢产量以及能耗的政策持续收紧,严格执行,我国只能依靠加大不锈钢的进口,减少不锈钢的出口保障国内的需求,中国将成为不锈钢的净进口国。
由于印尼不锈钢产量增长速度快,回流至国内的镍铁数量有限,镍铁的价格出现升水,叠加国内镍铁镍点下降,加购电镍才能满足国内生产的需求。9月16日,由于不锈钢产量减少,导致对电镍需求的减少,期货市场不锈钢价格涨停,而电镍价格泛绿。如果长期来看不锈钢和镍铁都受到能耗双控的影响,具体是对不锈钢,还是镍铁的影响大,还要边走边看。
2015年12月针对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当时去产能为主要的手段,不锈钢价格从2015年12月的底价11300元/吨,单边上涨至2016年底的17850元/吨。如今能耗双控指令下达后对产量的影响立竿见影,特别是不锈钢期货市场还会放大对价格的影响,导致不锈钢价格波动加剧,从长期来看,能耗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,高能耗产品的综合生产成本将会上升,我国一体化生产的“低价”不锈钢或将成为过去。
浙ICP备09021633号 | Copyright 2021 浙江奔际不锈钢有限公司 All Ringhts Reserved